这里是推书帮,老书虫的聚集地。今日推荐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三国文《汉鼎余烟》。小说的主要背景先交代一下: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张角高喊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引燃了大汉王朝亡国覆灭的导火索。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各地以讨伐董卓的名义纷纷起兵,正式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
建安十三年末(公元208年),孙刘联军于赤壁大败曹操数十万雄兵,进而携大胜之势追击,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时至建安十四年深秋,曹操遣部将张喜率轻骑一千解合肥之围,孙权则已许利说服了地方豪霸助之伐曹。
在张喜行军途中,雷绪长子雷脩冲锋陷阵,次子雷远亲身做饵、诱张喜入绝境,成功设计将其截杀。
江淮豪右之一的雷氏,起于雷绪收拢了许多溃散的袁术部众并举族退保广袤山区,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如今已是江淮之间的豪杰中最具实力者。
可孙权因畏惧曹操之威兼被计谋所诓,久攻合肥不下后便匆匆退兵。扬州曹军或许无法正面对抗吴侯,却足以将怒火发泄到被抛弃的江淮豪右身上。
面对此等局面,雷绪决定寻找蜿蜒奇崛的隐秘小路以避开曹军,率数万民众前往江夏再伺机而动。雷远则提议留下一支精锐,伪装成欲与曹军决一雌雄的样子来断后拖延时间。
雷绪敏锐地察觉到了雷远的意图:负责断后之人在对抗曹军追兵的过程中足以创建威望,这是一次迈向淮南联盟盟主的大好机会。因此雷绪选择了自己偏爱的、勇猛过人的长子雷脩,而非向来名声不显的次子雷远,并指定久经沙场的老将梅乾为副手。
雷远带人前去通知周围的村寨避难时,偶然撞进了曹操亲率的阵队范围,走投无路之下选择趁敌人尚未察觉前从军队缝隙中切进再折入深山。
大胆的雷远接近曹操所在乘舆后射出一箭并高呼曹阿瞒之名,继而迅速远遁。
曹操惊怒交加中将装饰奢华的带鞘短刀砸了出去,其上镶嵌的贵重珠玉也四散而落。(体育老师:此段看似是在贬低曹操气量之小,实则间接衬托出了其财势之雄厚,完全不把瑰宝放入眼里。须知战争千万场、后勤第一条,作者委婉含蓄地通过钱财隐喻了曹军后勤之强、军队之强,为未来主角的死战埋下伏笔,体现了文章结构的严谨、剧情发展的合理)
雷远平安脱身归来后大家便开始了战略转移。因断后部队对曹军的低估以及指挥上的失误,豪右们不得不增兵进行救援。于是雷远在大家纷争不休的时刻提出了对策:由自己带上少数精锐与断后部队会合,占据天险固守阵地,为本部拖延时间。
当雷远赶到之时,雷脩已经与曹军追兵激烈搏杀了数日,梅乾则带着部分兵卒顺利撤退。尽管雷远使出计谋镇住了张辽,大哥雷脩却由于连战数天筋疲力尽,未能躲开流矢而丧命。
救援的失败将给雷远以及雷氏带来许多恶果,单论此时,前有张辽的前锋轻兵,后有心怀叵测的梅乾,向前是一场苦战,向后必会受到追责。
不甘就此低头的雷远迅速整合军心后向部下承诺:自己会带着他们打退敌人,像个英雄一样,昂首挺胸地回去见各自的家人!
作者的上一本书《扶风歌》的背景是五胡乱华将起之时的西晋末年,与本书一样都描绘了沉重的历史和波澜壮阔的天下大势,可惜已经太监。尽管作者曾坦言未来会将此书完结,不过可信度就由大家自行判断了。
本书的定位是一本辅佐文而非争霸文,主角是一个略显普通的小人物而非大智近妖的枭雄,其必然要在慢慢蜕变的过程中一步步爬上层峦叠嶂的高峰,因此本书在严谨之余显得较为慢热且爽点不够突出,这也算是部分历史文的共同特点了吧。
本书的优点是剧情严谨、文笔精细,只言片语便能绘声绘色地展现出乱世里秩序的崩坏、战争的无情、人心的倾轧,网文中能至此水平者绝不多见。
同时作者考据详实,基本还原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社会动荡、人命如草芥的真实局面。虽然有时可能会为了原创主角和既定剧情而对史实进行一定修改,但个人认为至少还处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其余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如果一定要挑出某些瑕疵,那么一是整体剧情略显平淡,看惯了爽文的读者不一定能接受;二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存在争议,毕竟一千人眼中就有一千名苍老师;三是部分情节未必完全合理,各种氛围下的人心、各场战争中千变万化的细节等飘渺的事物确实可以有很多操作空间。
总而言之,这本《汉鼎余烟》或许无法与《大汉帝国风云录》等经典三国文相提并论,但就其目前的表现而言无疑是三国文中的佼佼者,故十分推荐给感兴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