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书帮
值得收藏的小说推荐网

第3章

“贾先生慢走,五天后您等信儿。”

“好,张东主留步。”

双方的洽谈其实也就是一炷香的功夫。

贾芸离开时,抱来的两大袋五十册的射雕前两册已经留了下来。

换到的是一小袋六十两银子。

正经的如霜赛雪的细纹足银。

说好了,五天之内如果书卖的动,下一批还是交付五十册。

若是大卖,书局便会要贾芸加大印数。

另外也是约定,最少在一个月内,射雕只交给张记书局代售,不在别家出售。

约定一个月而不是长期,主要也是没有太大意义。

就算京师的书局在短时间内不会翻版盗印,外地的书局也一样会干。

独家代售权在这个时代没有意义。

双方第一次合作彼此感觉都是良好,都有意愿继续合作下去。

但究竟如何,第一要看此后贾芸提供的书稿质量和数量是否稳定。

第二要看张记书局的出货量和速度。

如果有可能的话,双方都有意愿把这个合作持续下去。

当然,张记书局的这位东主碍于见识,也不可能理解到贾芸的印刷术在这个时代是降维打击。

最少在短期内,贾芸能做到横扫各书局,甚至要比盗版书的成本便宜的多!

……

走到大街上之后,贾芸终于忍不住打开了袋子,再次看了看袋子里的银子。

有大有小的银块躺在袋子里。

六十两听着多,其实也就是五斤重。

以贾芸的手劲提起来丝毫没有感觉。

最近这十几天,贾芸早就恢复了锻炼,身体素质每天都在提升。

原本贾芸的饮食在这个时空已经算好了,又是十六七岁的少年人,锻炼的效果也是极好。

十几天时间,谈不上脱胎换骨,但身体素质大幅度提升并不难。

难的是饮食方面,荤腥不足。

好在终于有银子了。

这六十两银子是沉在了贾芸心里,重过泰山。

这是自己在这个时代赚到的第一桶金。

贾芸觉得,哪怕几十年后自己也会清楚的记得每一个细节。

接下来……

贾芸绕了几处地方,多走了十来里地,又在几家铁匠实子订造了一台机器。

两台机器,他和小竹加卜氏三人还能操作的过来。

再多便不行了。

接下来得有合适的场地,雇佣更多的人手……

……

刚送走贾芸,张煊回到店里内堂,一个相貌英俊的男子拾步而入,颇为自来熟的直接进了内室。

“哈哈,冷兄来了,请坐,来人,上我刚得的吉安白茶。”

“生受张兄了。”

冷子兴的店铺就在隔壁,他的铺子是古董铺子,和这边的书局没有利益冲突,彼此打起交道来很是轻松自在。

两人坐在店里面喝茶,来了客人,也自有伙计上前招呼。

“冷兄,这是我刚得的两册话本,写的真的不俗,你瞧瞧?”

冷子兴顺手接过来。

蓝底封面,左侧是持剑的少男少女,右侧是几个凶神恶煞般的江湖人物。

再右是五个大字,射雕英雄传。

画风古朴中带着一点油画画风,比例协调,和现在的人物画完全是两码事。

光看封面,冷子兴就是颇感兴趣。

最下面,就是著述人的名字:贾二著。

再有一行小字:大周神京宁荣后街贾。

又有一行小字:未经允准,翻版必究!

冷子兴看了很是喜欢,说道:“这封面便是不俗啊,画的真好,字也不错,不过张兄,看这落款,作者是贾家的哪个哥儿?”

张煊含笑道:“正是宁荣贾家的人,贾家又出人才了。”

冷子兴笑笑不出声,写话本,似乎谈不上什么人才。

不过,“才”是真的有。

而且似乎相当自信。

很多文人写话本小说,不知反响如何,一般可都是用笔名。

贾芸这样上来就自曝家底的并不多。

虽是用的“贾二”化名。

但后街姓贾的子弟能有几人?

基本上算是和实名实姓没差别了。

另外,版权保护意识相当强烈。

若是没有背景的翻版必究,书商不会放在心上。

但人家一看是宁荣后街贾,料想知道这是贾家族人。

翻版之时自会有顾虑。

就如朱熹一样,这位理学大宗师一生著述无数,流行天下。

靠着版权收入,朱大师一生著述版权收入超过二百万贯,堪称南宋巨富。

朱熹是官员,当某地出现盗版朱子著述时,一封书信,抄家抓人。

谁还敢?

南宋嘉颐二年,朱熹特地请求两浙路转运使司与福建路转运使司颁发了榜文:“穷年硫吃,接手自抄录,寝食为废,乞行约束,庶绝翻版之患。”

文集序中还特意加上了“一旦发现,有权告发,追人毁版,严惩不贷”的字眼。

明朝陈氏《皇明文集》一书,在版权页上便是刻有“敢有翻刻,必究”字样。

可以说开后世先河。

但这种警告,还是看人。

朱熹的不敢翻,别的普通文人的笔记小说话本,照翻不误。

贾芸的警告和身份标识,也算是相对有用。

一般的书商掂量一番,估摸着多半就放弃了。

“此子倒是有趣,用心颇深啊……也不知道是族中哪个哥儿?”

冷子兴顺手翻开书页。

从第一眼开始的不经意,到沉溺其中。

等书店要上板关门时,冷子兴堪堪看完一半不到。

正是郭靖开始学艺之时。

大戏徐徐开始。

“心痒难熬啊,这本书写的太好了。”

冷子兴忍不住道:“现在一共两集,不知多少钱一集,我买了。”

张煊笑道:“不值什么,就送冷兄好了。”

“不可不可,在商言商。”

“那两本冷兄给三两好了。”

正常售价也得一两六七一本。

这个时代的书就是这么贵。

一则,纸贵。

二来,雕版贵。

三来,运输贵。

四来,保存不易。

古代的防火,防虫,防潮功夫都不到位。

所以大户人家要建专门的藏书楼。

诸多原因,导致射雕这样三万字一本的闲书,也能卖近二两银的高价。

“好好,便宜的很,愚兄谢过贤弟好意。”

冷子兴取了两本射雕在手,给了三两碎银,急步走了。

看来今晚要挑灯夜战。

不把书看完不会休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