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新的一本小说卷王之王正在火热连载中,男女主徐正卿周进的故事引人深思,主要讲述了:晨间,窗显微亮,徐正卿便醒了过来。几乎在阳光挤进窗棂上的小缝隙射入房间的那一瞬间,徐正卿便睁开了眼睛。房间中,床上地下还横七竖八的摆放了不少的书籍,多是一些用兵、列阵的纲要,主要辅助以验证昨晚看地图时…
《卷王之王》免费试读第四章 学舍趣事 战役初解
晨间,窗显微亮,徐正卿便醒了过来。
几乎在阳光挤进窗棂上的小缝隙射入房间的那一瞬间,徐正卿便睁开了眼睛。
房间中,床上地下还横七竖八的摆放了不少的书籍,多是一些用兵、列阵的纲要,主要辅助以验证昨晚看地图时产生的设想。
没有过多的去留恋,简单收拾了一下,便坚持出门晨练。
这段时间,经过好些日子的跑步和调养,他身体壮实了不少,渐渐的,力量训练也添上了他的训练日程。
路线他也重新设计好了,沿着东长安街道经台基厂、文思院等地,一路往东,跑到贡院旁侧,再折返回来。
台基厂是修筑紫禁城时,专门用来搭建地基的工厂,紫禁城修好后,便不再动工,但厂房依然保留了下来。
返程从厂前门经过不久,徐正卿便能看到自己的宅院。
这时候,王建已约好了几位好友一道过来,探望徐正卿,正在门外等着。
这些人或多或少,在他们先前的交往中,都和徐正卿见过面的,年岁都比徐正卿要大,但不显得拘谨。
“快开门,快开门,我们都等你老半天了。”
“嚯,这段时间不见你,你竟长得如此壮实了,看来你这每天坚持跑步的习惯,的确是很见效果啊!”
王建上来捏了捏徐正卿的手臂,竟是意外的捏到了坚实的肌肉。
后边跟着的几个人,也纷纷上来打招呼。
徐正卿笑着应下:“你们昨晚没去参宴?这么早就能起来。”问了一句,自掏出钥匙去开门,把众人领了进去。
“不去,不去,你都没去,太过无趣了。”王建一甩宽袖,有种不屑一顾的感觉。
“哈,宗庆兄怕不是不想去,而是没办法完成教习布置的功课吧?”旁侧一人忍不住打趣道。
大话刚说出来,就被无情拆穿,引得众人哄然大笑。
“哼,你们就笑话我吧,总有你们难受的时候。”
王建却也不觉得丢面子,他被分配的部门是户部,教习给他们布置的,净是些计算当地赋税的功课,作为“文科生”,王建觉得自己是有理由不擅长的。
而且相比那些,出身两广地区,被分配到六部后,与教习之间,相互听不懂对方在说些什么,整日大眼瞪小眼的情况要好上太多太多。
几人调笑完了王建之后,又继续回归到“功课太难”的话题上来,滔滔不绝。
“算数?那不是很简单吗?”
徐正卿下意识的感到疑惑,冲了个澡出来,见到几人已经在院子中落座,愁眉苦脸的去说那算术有多难多难。
“简单?!”
王建第一时间便用神情和动作,表达了对徐正卿狂妄发言的不满意。
后者在文学上的造诣他是见过的,但在算术上却不敢苟同。
“是简单啊,我教你们一种算数的方法吧,不用算盘那些辅助工具,也能够轻松将数目算出来的。”
“我们可以将一二三这样写……然后这是个位,这是十位……”
说罢,徐正卿也不去故作神秘,自将小学学的那一套乘除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托盘而出。
“……这,还能这么算?”
看着徐正卿拿了根棍子,在地上乱画乱造,方才以为他在吹牛的众人,一看一个不吱声。
“还有……你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些符号?”王建看着他写出来的那些阿拉伯数字满脸疑惑。
“这个说来话长。”
徐正卿看着他们,想了想说道。
“我曾在游学时,遇到过一个高僧,那人自诩来自天竺国,这些符号都是从他那处学来的。”
“天竺高僧?”
几人的眼神显然没有完全信任,嘉靖一朝因为信奉道教,国境内的僧人不多,生存环境也极为恶劣,所以才会出现泰山姑子这种情况。
加上游学之地,更应该是佛光暗淡的地方,怎么可能随便就能遇到高僧?而且高僧不传播法学传播算术?
“真的,就在泰山上的东岳庙,就是可惜那人已经圆寂归西,登了极乐。”
“诶,不是,你们管这是不是真的,这算术对你们来说,可有用?”
众人这才勉强将注意力放回到地上。
这些符号和这些表达方式,虽然是他们闻所未闻,但在具体的展现方面,确实要比当下使用的文字记述要简便得多。
倒也不那么在乎真假了,先学了再说。
过不多时,这个话题也逐渐结束,众人又相互说起自己“班”上那些奇葩同学,和有趣的事情来……
到了午间光禄寺送来饭菜,对付了几口,这才一一告别离去。
重新回到房间中,徐正卿还是将精力放在研究地图上。
《孙子兵法》上将战争之地,分为通、挂、支、隘、险、远六种,并且强调“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可见地形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为将者,在作战之前了解地形是必要的工作。
首先就是河套地区(今宁夏及内蒙古贺兰山一带),这里原本是属于明朝廷所有。
但因为处在蒙古部落家门口,蒙古部落时不时就要串个门,顺带着“拿”些东西回去。
附近的边镇驻军,开始时还管一管,宣德年间之后,由于兵员不足、军费不足等问题,逐渐力不从心,开始收缩防线,这处也就默认成了蒙古部落的地盘。
明朝廷方面,对于这处的国土被占,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大抵是想着,反正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但他们却是错判了这块地盘的重要性,河套地区属西北宁夏、延绥两镇管区中央,可谓是明边镇的门户。
而且更加错判了蒙古的用心,他并非是想要利用这处平原驻牧,豢养牛、马,而是为了更加方便的完成日后的抢掠。
这个平原地区,背靠“几”字形黄河湾,和贺兰山以东的阴山、狼山,山的后方就是鞑靼汗国的鄂尔多斯部落。
秦汉时期,蒙恬、卫青北击匈奴,隋唐时期突击突厥,还有两宋时期的辽金夏之战,都发生在这里,历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所以曾铣上疏,请求嘉靖批准自己出兵,收复河套平原,这个决策并没有错,而且如果能够成功,还要记大功一件。
而且这个时候,正处在鞑靼汗国内斗的时候,趁虚而入,必能有所收获,若是处理得好了,结束北元历史都有可能。
就算最差的结果,也能够迫使蒙古军移营黄河之北。
只要两军之间相隔黄河天堑,那防守起来就有保障得多,光是击敌于半渡这一条战法,就足以让蒙古军有所忌惮。
可做这一切,都还要有一个前提:嘉靖得愿意把他修道的时间,匀一点出来,看看塘报、征兵、运粮,商议对策。
更重要的是,还要承担失败的风险和批给很多要用来修缮道宫、修玄的银子。
事实证明,嘉靖起初在看到曾铣奏疏中“此一劳永逸之策,万世社稷所赖也”等诸多满腔热血的发言时,也大受感染,给兵出钱,让其能修边墙、制火器,并得以在浮图谷大胜蒙古军。
(由此可以看出,边军战力还是有的,战之胜败,关键在领导人,同样的军队,到了仇鸾手中,又是另一番景象。)
但坏也就坏在这里,此人对于战争有着异于常人的执着,据说除夕之夜,还要带将士夜袭蒙古。
在这个重要的关头,先前胜战产生的得意、自身卓越的军事天赋,都强烈的催促着他要再接再厉,在三边总兵这个岗位上,为朝廷作出更大的贡献。
《奏请收复河套疏》便此起草出来,被送往了京城。
重新回到战场的分析上。
趁着鞑靼汗国现在处于内乱,用夜不收、墩军刺探出蒙古在河套地区的布局和营区,从宁夏、延绥两镇,分东西两路出兵,成百骑劫营之势,退兵克敌不日可成。
之后,只需移明军大营北上,驻扎黄河边,再加强河套地区,东北长城偏头关的驻防力量,可保三边无忧。
关键在如何解决,由这封奏疏所引发的夏严之争。
其次,大同镇则是位于内长城以北,统领七十二城堡,东接宣府镇西陲西阳河镇台口(今河北省怀安县境内),西至丫角山(今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口子村东山),延绵六百四十七里。
有“皆峻垣深壕,烽堠相接”一说,凡通车、马的隘口,都设“百户”防守,就连只能容得下樵夫牧民独身通过的隘口,也安置边兵戍守。
最多时曾统兵十三万余,战马超过五万匹,达到全国的十二分之一的兵力,属京师西侧“拱卫神京”的屏障。
此处的外长城依山而建,北边面向鞑靼汗国右翼脱靴城的瓮城城门内,设了一处马市,整体上来看,是一个纵深的梯次防御体。
七十二城堡按地位位置,从北往南分为“极冲地方”、“次冲地方”、“稍缓地方”属于易守难攻的布局。
宣德名将于谦《云中书所见》中,便记载道:
目极烟沙草带霜,天寒岁暮境苍茫。
坑头炽炭烧黄鼠,马上弯弓射白狼。
上将亲平西突厥,前军近斩左贤王。
边城无事烽尘静,坐听鸣笳送夕阳。
整个军事布局地形图细看下来,俺答起初选择这处作为主攻方向,并非最优的进攻路线,是他提前大同总兵张达太弱?
还是他就自信自己能到明王朝的首都?从他后来选择的位置来看,应该是后者。
思来想去,徐正卿得出了一个结论,张达、仇鸾二人的确是“人才”,就是可惜没生在敌国,艹。
不然,下次见到头都给他们打歪。
最后一处是长城古北口,也就是三年后,俺答在收取仇鸾丰厚的贿赂后,选择的进攻位置。
说起来,此处所以能成为雄关隘口,还是从明朝开始的。
洪武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令徐达建古北口关城,加修大小关口和烽火台等设施,自此西北的居庸关、东北的古北口便成了明王朝首都的两个重要门户。
大同镇和古北口,都是易守难攻的布局,却偏偏被短时间内击溃了,到底是北元时期的蒙古军太强,还是镇守边关的将领太弱?
纵观明王朝历史看来,徐正卿觉得应该是后者的因素居多,若是北元时期的蒙古军真有那么强,怎么会在围京之后,于少保又如何护卫得了京师?
这个时期的蒙古军相关的配备,徐正卿在翰林院的藏书库倒也能查到一些,从史书的记载上来看,大抵还是保留了元末时期的水平。
战力成谜的骑兵为主。
皮革盔甲、护心镜、蒙古弯刀、战斧外加弓箭袋三件套,火器相关的装备,数量不多,最为棘手的攻城武器,应该就属于他们让波斯人改进的回回巨炮。
战力与几十年后的后清政权相比,应该还是差上不少的,不然他们后来也不至于被灭国。
那么问题又来了,对付蒙古骑兵的最有利手段是什么?
徐正卿坐在书桌前,看着地图,手指在桌面上有节奏的敲动,思绪忍不住往戚继光抗倭成功,北上抗虏的成就上去想……
闻名后世的鸳鸯阵、拒马阵,应该是他专门为蒙古军准备的战法,这种战法上的优势,似乎一直延续到了明末时期。
就是可惜了,万历、天启两朝都有畜生。
自建立伊始,未尝一败的戚家军终究是以最悲壮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方地形分析完毕,徐正卿脑海中忽然冒出了一个念头:不如让胡宗宪日后跟我混算了,反正我已经被归入了严党一营。
按照历史的正常走势,他是要“加入”严党的,而且第一个跟他接触的严党人员应该就是赵文华。
也正是因为他“加入”了严党,才能够在仕途上走得顺畅,顺利地在抗倭战争中,提拔出“俞龙戚虎”两位猛将来。
只可惜,他现在大概父母接连去世,丁忧在家守孝,顺带着奋发刻苦攻读《武经》兵法书籍。
想罢,徐正卿也打开了从藏书库中借回来的《武经七书》,孜孜不倦的研读起来。
小说《卷王之王》试读结束!